攻城战是同盟扩张势力的核心玩法之一,而舰船的选择直接影响战斗效率。攻城舰船需要兼顾火力输出、生存能力和战术定位,重型登陆舰和战列巡洋舰是常见选择,但具体搭配需根据战场环境和舰队协同性调整。没有绝对的最强舰船,只有最适合当前战术体系的组合,因此理解各类舰船的特性至关重要。
攻城战中,舰船的火力类型和攻击优先级是关键因素。搭载重型攻城鱼雷的巡洋舰或战列巡洋舰能有效针对空间站防御设施,其战斗序列会优先锁定超大型目标,例如城防舰队的主舰或核心建筑。能量武器如离子炮能无视护甲造成稳定伤害,适合应对高防御目标,而实弹武器则依赖破甲能力,需通过科技强化命中率。投射类武器如导弹和鱼雷虽然攻击持续时间长,但能绕过前排直接打击后排目标,在攻城时更具针对性。
生存能力同样不可忽视,前排需要装甲型舰船吸收伤害,例如强化护甲的驱逐舰或巡洋舰。奶船如苔原级或谷神星支援型能提供持续维修,降低战损,但需权衡其占用的人口指挥值。防空舰船如枪骑兵防空型或刺水母特种型则能抵御敌方舰载机骚扰,确保主力舰队专注攻城。需部分舰船子型号性能差异显著,例如脉冲炮型护航艇的实战效果远超基础型号,改造路线需优先匹配攻城需求。
战术层面,攻城舰队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高级城市需集结多支满编舰队,但需避免堵船或策略值不足的问题。激进型空间站会主动反击,因此需分批次进攻,先清理防御据点再集中火力攻打主城。友好型空间站则可直接包围据点,逐步推进。指挥官应实时监控城防舰队重置倒计时,避免因超时重复作战。
战列巡洋舰和航母虽火力强劲,但建造耗时且战损代价高,适合中后期资源充足的同盟。前期可依赖性价比高的护卫舰和驱逐舰,如斗牛脉冲型或雷利亚特战术型,通过数量优势弥补单体强度不足。无论选择何种舰船,合理的蓝图研究和科技加点都是提升攻城效率的基础,需根据实战反馈持续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