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守战术的核心兵种组合通常包括坦克、炮兵(炮车)和歼击车。坦克作为防线核心,能有效吸引并抵挡敌方火力,为后排单位创造输出空间;炮兵和歼击车则负责远程打击,优先消灭敌方装甲单位和后排输出力量。这种搭配能形成层次化防御体系,兼顾抗压与反击能力,是抵御大规模进攻的标准化配置。
步兵在防守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前期资源有限时。虽然其防御值为0,但成本低廉且能快速补充,适合用于填补防线缺口或临时驻守次要据点。摩托化步兵凭借50点防御属性和较大视野范围,在中前期可作为机动防御力量,配合森林地形能显著提升生存率。需注意步兵单位需依托防御工事(如碉堡或阵地)才能最大化效能,避免暴露在敌方火力覆盖范围内。
炮兵单位是防守战的火力支柱,但存在明显弱点。反坦克炮、榴弹炮等兵种射程远超自身视野,必须依赖侦察车或前排坦克提供视野支持。部署时应优先选择森林地形以获得攻击加成,同时与前线保持安全距离。炮兵阵地能进一步提升射程和伤害,但需防范敌方空军或机动部队突袭。自行火炮(如喀秋莎)作为后期替代品,兼具机动性与火力,但需消耗更多战略资源。
后期高级防守兵种以重坦和防空体系为主。虎式、鼠式等重型坦克凭借高装甲值能长时间牵制敌方主力,但需注意反坦克武器的针对性打击。防空炮(如M40/41式)和龙卷风自行高炮对空效率突出,是应对轰炸机群的关键。军团城市生产的特殊军备(如战略轰炸机)可提供跨区域支援,但需与地面部队形成联动。防守方需定期通过雷达站监控战场动态,及时调整兵力部署。
前期以步兵和轻型坦克构建基础防线,中期逐步替换为炮兵与中型坦克组合,后期则依赖重坦集群与防空体系。资源分配上应优先保障钢铁和石油产量,确保重型单位持续补充。指挥官需合理运用保卫祖国等防御类策略,并保持至少一队工程兵用于紧急修复防御设施。防守成功的关键在于兵种协同与地形利用,而非单一兵种强度。
游戏机制鼓励攻防转换,过度依赖防守可能导致资源枯竭。建议在稳固防线的同时,保留20%-30%机动兵力用于反击或占领关键资源点。炮兵与坦克的射程差、步兵与装甲单位的移速差等数据细节,需通过实战不断优化配置。最终防守效能取决于玩家对兵种特性、地形加成和敌方战术的实时判断能力。